國光石化的實話:環保面/經濟發展 vs. 永續經營 你站在那一邊

【Katie/整理報導】

國光石化2008年將建廠地點移往彰化縣大城海埔地工業區,並擬以填海造陸超過4000公頃的方式,興建一座煉油廠與輕油裂解廠,日產30萬桶原油、年產120萬公噸乙烯(Ethylene)。這看似有美好未來,可提昇台灣經濟發展的工業開發案,預定地卻正好是台灣西部沿海最後一塊完整的溼地,濕地範圍高達四千公頃以上。國光石化若拍板定案,整個廠區將填掉彰化最後一塊原始泥灘地,不但可能影響溼地生態,也將瀕危保育動物中華白海豚及沿海養殖產業造成挑戰。

彰化芳苑的黃昏(攝影:台大新聞所陳寧)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在最近的研究發現,熱帶與亞熱帶沿海溼地具有吸收與蓄存二氧化碳的自然碳匯能力,也就是可藉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與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再與大氣圈進行交換作用。而彰化地區正有這麼一大塊的溼地,且符合1971年國際間各國所簽訂的濕地保護公約—《拉薩姆公約》中「國際級溼地」的標準。

在台灣,甚或全球,面對氣候變遷時,溼地能夠發揮許多調節作用,如淨化水質、過濾污染物、製造氧氣、保護海岸等生態功能,並是許多生物的棲所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避難所。在保護難能可貴的生態資源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劇烈拉鋸中,我們該為哪一方挺身而出?

相關資料:
拉薩姆國際溼地公約
工業局:國光石化產值3.3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