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日新聞GPS:食品管理法修正草案出爐

【Chu/整理】
  六月三日新聞媒體持續關注塑化劑延伸議題,除了陸客自由行之外,馬距蔡萬才政治獻金也成為討論焦點。各大媒體今日所處理的重要公民議題為:(一)塑化劑風波與食品管理草案;(二)政治獻金議題;(三)陸客自由行;(四)歐洲出血型大腸桿菌疫情。請點選下方「閱讀全文」,參考Chu的資料蒐集與議題操作短評。

■重要議題一:塑化劑風波與食品管理草案

(一)理想議題建構:塑化劑汙染產品名單、塑化劑生產來源追溯、民眾清楚塑化危機與否、食管法修法進度、其它有毒物質檢驗。

(二)新聞精選:
1. 開元代購含塑果汁 流向800家大餐廳(塑化產品追查進度,聯合報)
2. 政院版食管法修正草案 不溯既往/昱伸、賓漢躲過重罰(食品管理法修正,自由時報)
3. 環署追源 昱伸塑化劑來自聯成(塑化劑生產線追查,自由時報)
4.台塑生醫友華生技10款兒童保健品也出塑(生技產品染塑,中國時報)
5. 「MIT蒙羞 五大類食品出口列管」(五大類食品列管項目,聯合報)
 受汙染產品名單(蘋果日報)
GMP認證食品也不安全 9項驗出違法塑化劑(聯合報)
提供塑化劑諮詢門診的醫院一覽 (聯合報)

(三)媒體操作短評:
塑化劑風暴持續燃燒,至今,藥品、GMP保證食品和知名飯店食品等都被驗出塑化劑, 過去,我們認為「黑心食品」是Made in China的專有代名詞,但這次事件也讓Made in Taiwan的封號退步了好幾年。
塑化劑可能只是台灣食管檢驗漏洞的冰山一角,人民健康的保障不能只依賴廠商道德水準,若把塑化劑風波當做一次「事件」來處理,未來,政府將會花更多成本與時間來處理許多相同的問題。
從媒體報導中可以發現,許多專家學者早在多年前就發表了許多有關塑化劑與市面產品對身體的危害研究,但只要媒體的放大鏡沒有照到,也不會有人去關心,對於這種變形檢驗機制也只有無奈以對,媒體只是監督政府的機制,而不是主導政府行動的關鍵,趁此風波,媒體更需督促政府訂定合宜檢驗機制和各項標準。

■重要議題二:政治獻金議題

(一)理想議題建構:政治獻金慣習說明、監察院公開的獻金資料、兩黨過去資料、政治獻金流向、過去及他國政治獻金情況、政治獻金法、檢討政治獻金是不是選舉的變相利潤、官商來往和公眾利益有無矛盾之處。

(二)新聞精選:
1. 2008大選蔡萬才想捐款 馬英九不收(歷史事件回顧,中國時報)
2. 當年馬蕭募6.7億 謝蘇4億 (當年兩黨政治獻金資料,聯合報)
3.  觀察站/選票補助免申報 流向難監督(檢討與反思政黨獻金,聯合報)
4.府:政治獻金都依法辦理(政治獻金法概要,聯合報)
5.政治獻金法

(三)媒體操作短評:
政治獻金是台灣政治選舉的慣習,政治獻金法主要是為了規範及管理政治獻金,確保政治活動公平及公正。但除了監院公告的政治獻金資料之外,是否有無其他「轉捐贈」則難以察覺,媒體與社會需進一步思考政治獻金對台灣選舉的異譯為何。

■重要議題三:陸客自由行

(一)理想議題架構:
陸客自由型的經濟與社會影響、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條件、滯台罰則與安全檢討、兩岸文化衝突、民眾看待開放自由行的意見、陸客自由行是否已有共識。

(二)新聞精選:
1. 自由行陸客跳機連帶受罰引爭議 旅遊業者要再反應(主新聞,蘋果日報)
2. 101名牌封櫃供陸客血拼(陸客自由行經濟效應,蘋果日報)
3. 自由行暴衝 重蹈ECFA覆轍(開放自由行風險,自由時報)
4. 陸客自由行:兩岸的築與拆(媒體評論,聯合報)

(三)媒體操作短評:

近日媒體對陸客自由行的效益與影響多持樂觀態度,但除經濟利益之外,媒體還需多思考陸客自由行對兩岸民眾的意義,關乎兩岸的事務向來敏感,在觀光交流之餘,文化與民情的調和有待關注,陸客來台的風險與安全問題更是政府迫切面對的問題。

■重要議題四:歐洲出血型大腸桿菌疫情

(一)理想議題建構:國際大廠桿菌疫情現況、追蹤情形與來源確認、保健與防範方法、台灣是否有進口相關國家產品、進出海外的安檢情況。

(二)新聞精選:
1. WHO:大腸桿菌疫情持續蔓延(大腸桿菌疫情現況,中央社)
2.世衛:12國爆大腸桿菌疫情(症狀與防範方法,中央社)
3. 奪命變種大腸桿菌 WHO全球示警(變種大腸桿菌說明,世界日報)

(三)媒體操作短評:
全球性的大腸桿菌疫情持續擴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說法,新菌株的致命性和毒性更高,情況和來源尚未在掌控之中,各國都應加強管制與戒備。雖然亞洲地區沒有死亡疫情爆發,但媒體應強化宣導民眾警戒,提供病發症狀與因應資料。

■重要議題五:其他/綜合新聞
1.職保法修正 僱主須為職災舉證(蘋果日報)
2. 六四當天發表聲明馬:人權是兩岸距離指標(中國時報)
3. 奢侈稅打響第一砲之後(聯合報)
4. 夜市 作為一種創意城市(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